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在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国民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三去一降一补”成效不断显现,新动能加快成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加。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做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工作听取有关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经济亮点不断出现并放大,下一步应加大改革力度,在老百姓关心、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领域,还需要真正地攻坚克难。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李克强在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近几年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并带动了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两者相辅相成,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去产能转岗人员增多的情况下,正是新动能的成长为稳定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上述座谈会上发言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撰文表示,至少有三方面变化对于经济增长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二是去产能令部分传统产业活力有所复苏,三是新经济亮点不断出现并放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做的,就是支持已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平稳快速退出,帮助培养、发展新兴产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已经初步稳住,稳中提质一方面是指企业利润上升,企业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动能、新经济成效初显,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业态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黄益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新旧产业更替或者说是新旧动能转换,增长减速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为了保持可持续增长,我国必须快速培养、发展出一批在高成本基础上仍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这些新产业既可能是像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经济这样全新的产品,也可能是像机械装备、仪器仪表和家电家具等更新换代之后的传统产品。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本报记者表示,去产能和培育新供给、新动能是同向并肩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两条河流合二为一的一天,才意味着供给侧改革真正见到了一定成效。仅仅把过剩产能或者老化产能的企业关了或停产、限产,还不能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当过剩产业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转移到新供给、新动能领域中,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放宽增长目标的区间
李克强还表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中国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摁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成长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快进键”。
黄益平称,经济增长短期内稳住了,但下行压力并未完全消除;新旧动能转换在发生,但新兴产业还不够强大;经济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稳增长、促改革”之间的两难选择。要助推经济发展更好走上可持续增长道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放宽增长目标的区间,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既然我们已经接受经济新常态的现实,也许可以容忍短期内增长适度放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实现6.5%的增长,如果按五年平均看,问题不大,但如果要求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必须保证6.5%的增长,就会严重制约短期政策的灵活性。”黄益平说。
滕泰表示,一些以“破坏性创造”为特征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新供给形态,虽然会成倍创造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发展的动能,但也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影响部分群体既得利益。在供给侧改革过程当中,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新供给”不可避免会对“老供给”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有可能引发相关群体的反弹。
对此,滕泰建议,中央政府一方面要鼓励地方政府调动各种资源,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建议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改革考核宽度”。
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基本的力度不能减弱,要确保稳住就业“基本盘”,守住养老金发放等民生底线。持续深化医改,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精准扎实、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不断淬炼发展“成色”。
滕泰认为,在一些涉及土地、资本和劳动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方面,市场正期待着真正的突破。在老百姓关心、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领域,还需要真正地攻坚克难,尽快拿出有效的方案。
滕泰表示,以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不论是魏则西事件还是广东伤医案,仅仅是医疗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一个侧面,任何微小事件都可能迅速引发全社会的不满。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竹篮打水;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更不能把什么问题都推到机制上或者所谓的世界性难题上,畏难推诿、无所作为。医疗供给侧改革应短期治标,增加医疗有效供给;中期疏通经络,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长期治本,提高医生公信力,建立医护人员的培养机制。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而与民生相关的指标表现可圈可点。以就业为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